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昆明城市学院法学院"红旅筑梦"社会公益实践团于2025年盛夏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了一场法治精神、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深度交融的公益实践。这支青春队伍以法治为基石,以情怀为纽带,在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用专业与热忱勾勒新时代法律青年的使命图景,以实际行动诠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青春担当,在澜沧江畔谱写出法治建设与民族复兴交相辉映的华彩篇章。
历史回响:法治精神的文化溯源
东主书院的青砖黛瓦,承载着澜沧悠悠岁月的重量。当实践团的脚步踏入这片古老天地,恰似翻开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在这里,先辈们守护家园、传承文脉的故事悠悠流淌,那些在动荡里坚守、于传承中奋进的往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化作指尖触碰砖石的温热,直抵心底。
与当地文史工作者促膝交流,从书院兴建沿革谈到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担当的角色——是文化传承的驿站,更是民族精神的灯塔。团员们围坐在庭院,看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恍然明白:爱国从不是空洞概念,而是对脚下土地饱含深情的凝视,是对先辈以热血汗水浇筑的传承致以最庄严的接续。这场历史回溯,让爱国主义从课本铅字化作血液里奔涌的信仰,成为践行实践的精神根基。
党建领航:法治实践的红色根基
与澜沧县团委开展党建共建,是一场“信念同频”的携手之旅。在团县委交流会上,青年工作者们展现出以青春赋能、点亮希望的热忱态度。不同阵地,同样初心,碰撞出“党建引领发展”的炽热火花。
团县委干部讲述组织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法治宣传的实践,让我们窥见党建为青春赋能的路径。这场共建,不只是组织联动,更是信念交融——以党建为纽带,凝聚起护航法治、托举青年、服务民生的强大合力,筑就心手相牵、并肩奋进的“信念共同体”。
振兴密码:法治赋能的乡村实践
东回镇、酒井乡、景迈山的山水之间,藏着乡村振兴最鲜活的密码。实践团怀揣“法治如何赋能乡土”的思索,深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访农户时,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乡亲们讲述自家民宿从“零散经营”到“规范发展”的转变,主动为他们解读《旅游法》《民法典》中与民宿经营相关的条款,让他们明白法律如何化作“签合同、明权责”的底气,从而敢放开手脚追逐梦想。
调研文旅产业时,与手艺人、创业者围坐探讨“非遗传承与市场合规”“集体土地开发与权益保障”。看着老达保村的民族歌舞成为“金字招牌”,却也曾在商标注册、版权保护上走过弯路,我们深深懂得:法治是乡村振兴的“护航者”,守护着乡土文化根脉,也激活着产业发展潜能。我们梳理问题、撰写建议,盼以法治“规划图”,助力这片土地绘就更长远的“振兴景”,让乡土生机在法治护航下愈发蓬勃。
团结乐章:法治浸润的民族交融
在酒井乡,普法声与拉祜族乡音交织,谱就最动人的法治乐章。实践团成员给拉祜族大叔讲民法典“相邻关系”时,不用晦涩条文,而是笑着说:“就像寨老调解山林纠纷,法律和咱祖上传的理,都是为让日子更稳当。”大叔听后频频点头,还分享了自己曾经因相邻关系产生的小矛盾。给傣族大姐讲民族区域自治法时,成员们不谈枯燥法条,而是举“傣族大哥靠法律把竹编卖到省城”的实例,大姐听得津津有味,还主动询问了一些法律问题。当不同民族语言都能读懂法治善意,法条便成了“团结公约”,划定边界更守护温度。
走进社区,拉祜族阿婆做传统包的指尖,缠绕着民族交融密码。我们帮她整理非遗资料,听她讲“太阳花”纹样里哈尼族的祝福、靛蓝染法里的智慧,也把“法律保护非遗传承”的故事轻声说与阿婆。后来手艺人凑在一起做文创,感慨“要让全国人知道,咱澜沧的包,一针一线都有法律护着、有各民族的情”。这场普法,让法治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让文化传承与法律护航共同唱响美美与共的团结旋律。
青春答卷:法治信仰的薪火相传
返程前的分享会上,气氛热烈而庄重,每一个成员的眼中都闪烁着实践归来后的思索与成长的光彩。这时,组长缓缓站起身来,手中郑重地展示了一份特殊礼物——那是一块由拉祜族老人亲手赠送的传统木刻。木刻材质温润而古朴,纹理间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其上精心雕刻着“公平”二字,笔锋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期望。这份朴素的木刻,承载着深厚的情谊。拉祜族老人用世代传承的技艺和对公平正义的质朴理解,将这份礼物送到实践团成员手中。它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拉祜族人民对法治的敬畏与追求的象征,是对实践团在澜沧土地上所做努力的认可与鼓励。
实践中,实践团成员经历了许多挑战,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更加成熟坚强。他们明白,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他们愿意成为法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用所学所能为边疆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结语
昆明城市学院法学院"红旅筑梦"社会公益实践团的澜沧之行,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绚丽画卷,在法治精神、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经纬间交织出青春的华章。他们以青春之名赴这场"乡"约,于历史回响中探寻法治根脉,在党建引领下夯实实践根基,在田间地头解码振兴密钥,于民族交融处奏响团结之音。
返程不是终点,而是法治征程的新起点。实践团成员携着拉祜山乡的馈赠与感悟,将法治信仰熔铸为砥砺前行的澎湃动能。他们将以澜沧故事为火种,在校园里点燃法治文化传承的篝火,在社会中搭建法治精神传播的桥梁,用青春笔触续写边疆法治建设的壮美诗篇。当更多青年学子循着这道光前行,法治的阳光终将穿透山峦沟壑,让民族团结的繁花在法治沃土上绚烂绽放,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法治保障下徐徐成真。
(责编:刘铮)
近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公布了《来“字”你的礼物——汉字的99种创意书写方式》全球主题视频大赛获奖名单。安阳师范学院教师王琳琪、王永昭指导的哈萨克斯坦籍国际学生刘丽思的参赛作品《商脉流彩:甲骨文的油墨重生》荣获特等奖。安阳师范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据悉,本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文
8月19日至20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技能大赛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组队参加了此次大赛,并荣获团体一等奖。本次大赛共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9所国内高校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兽医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留学生代表队等国内外350余名大学生参赛。信阳农
2025年7月10日至17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怀揣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忱,深入浒墅关青灯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承载着两千年历史、五百年苏工传承的浒墅关草席为核心纽带,在非遗传承人施永赳的悉心指导下,联动青灯村村委会暑托班,通过文化宣讲播撒传承种子
2025年暑假期间,无锡学院“她”权益社会实践普法小分队围绕“法律视角下青年婚育观研究”主题,立足青年群体实际需求,以法律赋能为核心,将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先后深入无锡市妇联、苏州苏相律师事务所、江苏众勋律师事务所、苏州市国香园社区、圆融商场CP心动研究所及无锡市三阳广场等地开展活动,通过系统调研、普法宣
近日,珠海科技学院乡信未来突击队奔赴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在结对帮扶的“神仙里村”开启了一场触及心灵的成长实践。队员们深入乡村产业振兴标杆——晨旺乳业有限公司,通过沉浸式的实地观摩、与一线匠人的深度对话以及创新的直播推广,不仅解码了乳业产业链的奥秘,更在亲历中完成了对责任认知的深化、乡土价值的体悟与自身能力
根植中原文化深厚土壤,小砖瓦承载“大历史”7月11-12日,由开封大学校团委组建的“豫见古建,村落文韵”调研团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西街村和河南省级传统村落半堤村,开展第九届“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团坚持问题导向,选取黄河流域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为题,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基于文献研究,依据访谈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