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是我近些年来创作时间跨度最长,也写得最吃力的一本书。从2018年动笔,中间经历了新冠疫情,到2022年出版,足足用了五年。
本书创作缘起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原书记卢雍政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为《青春的力量》,文中阐述了从199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建首届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到1999年101名青年志愿者奔赴贫困地区支教,再到2003年团中央等部门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在培养知国情、讲奉献、高素质的复合型青年人才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起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面向基层锻炼成长的良好导向,吸引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子踊跃参与。让我记住了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背后的那些感人故事,也促使我一趟又一趟往返于长沙与西部各省份的采访之路。
我当面采访的第一位志愿者是清华大学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毛雯芝。2018年我去四川绵阳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一次培训,得知她刚刚研究生毕业在成都工作。培训班结束后的当天,我提着行李直奔成都。和毛雯芝几个小时交流下来,我已经对这位名校毕业、参与接力支教的高才生充满了敬意。临走时,我对她说:“我一定要写好你的这篇文章。”她笑若桃花,连连摆手:“我只是无数支教志愿者群体中普通的一个,比我优秀的何止千万!”
接下来的日子,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我采访了毛雯芝的一些师兄、师姐以及其他高校的一批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有时候我试图“引导”他们,什么样的故事是有“宣传价值”的,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只是淡淡地表示,“这没什么”“比我优秀的多着呢”……
在他们发来的简简单单的介绍里可以看出,他们都有着值得被书写、被记录的故事:前脚刚风华正茂地走出象牙塔,没有去憧憬在广阔的天地间大展拳脚,而是投身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光发热,这本身就故事性十足。随着采访的时间增长,我得知了更多志愿者服务西部的故事。这是一个蓬勃向上的群体,是一群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热血青年,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把青春和热爱融入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伟大时代,用所学回馈社会,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力量就算微小,就算只是一时,却都为当地带来了些许可喜的变化。心有他人的奉献之举、扎根大地的大爱情怀、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还有什么比它更能代表我们新时期广大青年的精神面貌呢?
中国青年历来不缺乏担当精神,不缺乏奋斗精神,不缺乏献身精神。这个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群体,就是大好青年群体的缩影,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更坚定了为他们书写的决心。我把搜集到的志愿者列了个长长的表,从2017年我在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习的时候开始准备,到2018年、2019年我去往新疆、西藏、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甘肃、宁夏、河北、湖北等地采访,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几万公里,也几乎耗费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
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不断地从长沙出发,前往一个个陌生的、偏远的地方,很多地方是我平生第一次从手机地图上知道它的名字和大致方位。从最开始的新鲜、兴奋,到真正见证和走入他们日常后的沉重、感动,我也在这一场绕行大西部的行走里得到了洗礼。采访的间隙,我会时不时地想,当我也是他们这般年纪的时候,能不能因为理想、使命、担当而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
时至今日,我已无法代替当时年轻的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了。现实和理想,是谁也逃不开、躲不掉的抉择,为现实奔波,还是为理想而战,都是无关对错的人生选择题。正如从湖北到贵州绥阳县支医,然后扎根下来的志愿者黄贵军跟我说的:“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回想起来,我觉得这种“氧化”一如我们的青春,在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人生路口,是选择“躺平”的浑浑噩噩的青春,还是选择奋斗的轰轰烈烈的青春?我们当然都有选择的权利,然后在自己的选择里到达不同的人生高度和维度。也正因为选择的不同,这些年轻而热血的志愿者,让我看到了如此绚烂却平凡、如此高尚却简单的生命历程。他们怀着青春的梦想,又将梦想在辽阔的西部土地上照进了现实。
在武汉,除了有一支著名的“本禹志愿服务队”之外,还有一支成立于2011年的“郎坤志愿服务队”,这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以青年志愿者郎坤的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同样如同微光汇聚而成的一束火炬,温暖了无数人。
郎坤现在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她从大学期间就开始义务支教。本科四年里,郎坤招募了近170名大学生志愿者登上“屋顶小学”的讲台,平均每周授课22学时。她坚持了四年,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农民工子女。本科毕业后,她赴贵州大山支教;读研时,她探索建立农民工子女“彩虹计划”志愿帮扶体系,后来成立了“郎坤志愿服务队”……她被称为“最执着的志愿者”,这位“80后”满族姑娘关心同学、关爱农民工子女、关注支教事业,她行走在志愿的路上,不断播撒着爱心火种,她的奉献在平凡中默默滋长。
我采访到的几乎所有志愿者都会提到一个词:成长。我是懂他们意思的,他们的加入,让当地教育、医疗乃至公共治理体系有了突然加速的成长,而他们自身也随之共同成长。我想,他们在日益改变着西部,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身成长、蜕变和扎根,这些可爱的志愿者,发了芽、吐了蕊,争相开出了自己想要的花儿。纵使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也早已无处可寻了吧。
其实,他们中的每个人最初去西部的原因,肯定不尽相同,而如今在他们的叙述里,似乎都有了标准的回答,梦想、热血、担当……一个个美好的词语成了对当初行为最好的解释。“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句响亮的口号,也肯定曾经在他们心里激荡起了风雷,召唤他们宿命般远赴另一个地方安营扎寨,从此他们的人生和当地血脉相连。再去深究他们赶赴西部的初衷,是毫无意义又大煞风景的事。他们呈现出来的,以及在书里展现的,就是年复一年的奉献、坚守,努力让贫瘠的土地里长出希望来。
从2003年开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走过了20个年头,累计46.5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到了这场跨越山海的变革之中。他们前赴后继,紧握手中的接力棒,把最初的那一缕火苗燃成了火焰,也把“西部计划”照得熠熠生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其中。
自组织大学生首次出征西部开始,“西部计划”的框架设计也日臻完善。如果说前几批志愿者更多的是始于情怀,“用爱发电”,服务西部、留在西部,但随着计划的实施推进,这项系统工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越来越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了一起,也始终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去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现实的有效作用。就在2022年,西部计划正式纳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且全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西部计划专项和研究生支教团专项,新招募的志愿者将全员纳入“青马工程”育人体系。
一百多年前,李大钊为《新青年》杂志撰文便指出,青年不仅在于“青”,更在于“新”,有志者应该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为的新青年。我深深地相信,广阔的天地终将越发广阔。
(作者曾散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本文摘选自《青春中国》尾声,副标题为编者所加)
近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公布了《来“字”你的礼物——汉字的99种创意书写方式》全球主题视频大赛获奖名单。安阳师范学院教师王琳琪、王永昭指导的哈萨克斯坦籍国际学生刘丽思的参赛作品《商脉流彩:甲骨文的油墨重生》荣获特等奖。安阳师范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据悉,本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文
8月19日至20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技能大赛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组队参加了此次大赛,并荣获团体一等奖。本次大赛共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9所国内高校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兽医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留学生代表队等国内外350余名大学生参赛。信阳农
2025年7月10日至17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怀揣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忱,深入浒墅关青灯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承载着两千年历史、五百年苏工传承的浒墅关草席为核心纽带,在非遗传承人施永赳的悉心指导下,联动青灯村村委会暑托班,通过文化宣讲播撒传承种子
2025年暑假期间,无锡学院“她”权益社会实践普法小分队围绕“法律视角下青年婚育观研究”主题,立足青年群体实际需求,以法律赋能为核心,将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先后深入无锡市妇联、苏州苏相律师事务所、江苏众勋律师事务所、苏州市国香园社区、圆融商场CP心动研究所及无锡市三阳广场等地开展活动,通过系统调研、普法宣
近日,珠海科技学院乡信未来突击队奔赴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在结对帮扶的“神仙里村”开启了一场触及心灵的成长实践。队员们深入乡村产业振兴标杆——晨旺乳业有限公司,通过沉浸式的实地观摩、与一线匠人的深度对话以及创新的直播推广,不仅解码了乳业产业链的奥秘,更在亲历中完成了对责任认知的深化、乡土价值的体悟与自身能力
根植中原文化深厚土壤,小砖瓦承载“大历史”7月11-12日,由开封大学校团委组建的“豫见古建,村落文韵”调研团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西街村和河南省级传统村落半堤村,开展第九届“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团坚持问题导向,选取黄河流域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为题,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基于文献研究,依据访谈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