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康相涛院士团队刘小军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dvanced molecular system for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chicken genetic resour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准确的鸡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系统,为鸡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鸡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家禽之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传统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家禽育种和保护的需求。随着全球遗传资源交流的日益频繁,准确鉴定鸡遗传资源对于保护地方品种、制定育种策略以及维持遗传多样性至关重要。
该研究整合了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信息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来自 132 个鸡遗传资源的 3,798 个个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 600 K 芯片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去除异常样本,最终保留了 127个品种的数据。利用遗传分化指数评估遗传分化程度,并从每个遗传资源中筛选出遗传分化指数最高的100个SNP位点,采用梯度提升树模型评估这些位点的重要性。通过比较7种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确定最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

图1 鸡种质资源分子鉴别系统工作流程
研究发现,每个品种都具有近乎完全分化的位点。多分类逻辑回归(MLR)模型被证明是鸡种质资源分子鉴别最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使用 2000个SNPs时,准确率达到 99.45%。
此外,该系统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在线网站(http://www.chickenbreeds.cn),用户可以通过上传vcf或gvcf格式SNP变异文件进行鸡遗传资源的鉴别。系统的通用性允许使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和SNP芯片数据,并且具备数据上传功能有助于持续扩展鸡遗传资源数据库,实现更广泛的品种鉴别范围。

图2 基于SNP的鸡分子鉴别系统模型性能比较
该分子鉴别系统为鸡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且低成本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还为制定创新的育种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支持家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系统有望在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鸡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职毅豪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小军教授、康相涛院士、李红副教授、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Badaoui Bouabid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2YFF1000202)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ompag.2025.109989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责编:刘铮)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更多统计结果速览
据央视新闻消息,12月12日,教育部更新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增设数量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多的一年。本次职业教育专业增补工作:围绕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设了航空复合材料智造工程技术、航
9月25日至26日,由河南省科协、河南大学联合开展的第三届河南省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游书力、顾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张小曳、陈志南等6位院士应邀参加本次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李明珠等34位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知名学者出席论坛并作报告。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河南大学党委书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落地生根,11月7日,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成功开展“泥韵承千年 匠心润校园”泥咕咕非遗体验活动,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卫雪老师亲临授课,带领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李卫雪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追溯泥咕咕的历史渊源,从黄河流
11月8日,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首届DeepSeek大模型及行业AI应用开发赛项全国决赛在开封大学圆满落幕。开封大学校长王德如,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学科竞赛委员会主任、郑州轻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尚展垒,河南省开封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开封市教育和体育局二级
会议现场11月7日-8日,第二届中原大学校长论坛在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隆重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深圳理工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李行伟,西澳大学原副校长Tayyeb Shah等来自海内外的20余位知名大